2018 年世界杯法国对澳洲的世界盃小组赛,诞生了历史性的一幕。
比赛第 56 分钟,法国队的格列兹曼(Antoine Griezmann)带球突入禁区被放倒,虽然不少法国球员举手示意对方犯规,但主裁判却没有回应。随后,裁判直接走到赛场边。
很快,主裁又回到足球场。
他双手在空中比个方形,紧接着五指併拢指向澳洲球门。改判!罚 12 码球!
让主裁判改判的,其实是一段重播影片,由场外 VAR 提供。这是世界杯史上第一次因影片重播,裁判改判的比赛,受益于这次改判,法国最终以 2:1 赢得胜利。
主裁判在场边观看 VAR 影片重播。
VAR 是怎幺回事?VAR 是「影像辅助裁判」(Video Assistant Referees)的缩写,具体来讲,由球场现场的转播摄影机、两架专门监控越位的摄像机及莫斯科的国际报导中心(IBC)影片裁判团队组成。
影像辅助裁判团队包括 1 名影像辅助裁判(VAR)和 3 名影像辅助裁判助理(AVAR),本届世界杯一共有 13 名影像辅助裁判,他们及团队为全部 64 场比赛提供 VAR 支援。
3 名影像辅助裁判助理和 4 名影片重播专员。
此外还需要 4 名影片重播专员(RO)为影像辅助裁判团队提供协助,从现场拍摄到的各种角度筛选出有用讯息。
为了确保裁判之间没有「黑箱作业」,影像辅助裁判室内还会安排一名国际足总官员,负责监督所有影片重播及裁判之间的沟通,并将室内所有情况透过一台触控电脑记录,再将讯息透过电脑传输至球场内的大萤幕及现场的媒体解说席。
FIFA 官员。
搞清楚分工后,再来看看 VAR 是如何运转的。
为确保比赛的流畅性,国际足联规定只有在以下 4 种情况下,才能启用 VAR:
VAR 介入又分为两种形式,一种是由主裁判透过耳麦直接与影像辅助裁判沟通,听取后者建议判罚,这种情况不会有官方影片重播;另一种则是主裁判要求在现场查看影片重播,此时电视直播及现场大萤幕也将同步播放裁判观看的影片内容。
法国与澳洲这场比赛的情况,就属于后者。区分这两种情况只要看主裁判手势即可,不要求重播,手指向耳部,如下:
要求重播,就比出类似电视萤幕的手势,此时比赛暂停。需要 VAR 介入时,电视转播画面也会变化,官方称为「画面叠加组合重播」。
简单来说。就是萤幕上会同时出现三个画面,主画面是比赛重播和相关球员特写,右上角为裁判,右下角是相关教练特写。如果主裁判作出电视萤幕手势,右下角的画面则切换到影片重播室。
在主裁判借助 VAR 判决后,现场大萤幕及转播画面均会打出字幕解释判罚内容,随后播放为判罚依据的关键影片。
有一点要强调的是,VAR 只是辅助,影像辅助裁判团队无权做任何判罚决定,只有主裁判有最终决定权。
体育採用 VAR 早已不是什幺新鲜事虽然 VAR 看上去很複杂,但技术并不难实现,其他体育项目中,使用即时重播系统早已不是什幺新鲜事。
NFL 裁判在场边查看影片重播。
从时间来看,橄榄球是最早拥抱影片重播技术的运动,1996 年大洋洲的 Super League World Nines 联赛效仿欧洲同行,将该技术引进赛场,后来被澳洲採用,美国 NFL 联盟在1999 年正式将影片重播系统投入使用。
而篮球和网球则是我们更熟悉的两项使用影片重播系统多年的运动。
NBA 在 2002、2003 年赛季引进影片重播技术,最早出现在西区总决赛第四场比赛,初期只有在确定出球是否超时、恶意犯规等极少数情况下才可调用重播,而从 2008、2009 年赛季开始,NBA 扩大影片重播範围,裁判可在比赛中任意时刻启用影片重播。
NBA 影片重播中心。
在此之后,随着 NBA 影片重播中心的建立,影片重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,重播中心有权对一些争议判罚直接判定,这是与足球世界盃的 VAR 最大不同,国际足总仍坚持场上主裁判有绝对权威。
影片重播在网球赛里称为「鹰眼」,名字来自提供这项技术的鹰眼公司(Hawk-Eye),该公司也是本届世界盃 VAR 的技术方案提供商。网球比赛的鹰眼技术主要用于球落点判定。
羽毛球、冰球、棒球等体育项目,即时重播系统也有广泛运用。
由此看来,贵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,对新技术的反应未免有些迟钝,但这也并不奇怪,因为足球就是一项非常排斥,或说警惕被技术「入侵」的运动。
争议从未断绝从足球比赛诞生伊始,误判几乎就成了特色之一,因为裁判失误导致球队饮恨而归的事情几乎每项赛事都会发生,远有 1986 年马拉度纳「上帝之手」,近有法兰克‧兰帕德「门线冤案」。儘管如此,足球场的技术改革却相当迟缓。
门线技术的引进,就经过漫长的讨论、试验。与网球的鹰眼类似,门线技术也藉助安装在球场内的多台高速摄影机,加上电脑影像分析,来判断足球是否超过门线。
儘管技术可靠,但很长时间里,国际足总和欧足联情愿增设底线裁判,也不愿意使用对比赛过程几乎毫无影响的「门线技术」。一直到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才引进,欧足联更谨慎,直到 2016 年的欧冠决赛和欧联盃决赛才使用门线技术。
更不用说 VAR 这样冲击传统习惯的重大改革,欧足总主席切费林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 VAR 的担忧,他认为这项技术会造成混乱,影响比赛的流畅性,但同时他也承认,儘管下赛季欧冠不会採用 VAR,但引进这技术是迟早的事。
然而,不同于官方机构的顾虑重重,许多球员和教练,都明确表示有引进 VAR 技术的必要。
五大联赛中,义甲和德国已率先使用 VAR,西甲也将于下赛季启用,反倒是全世界商业化最成功的英超,仍将 VAR 拒之门外,本赛季刚刚卸任阿森纳主帅的温格就多次吐槽英足总的保守,认为英超跟世界潮流背道而驰,「是退步」。让温格意识到 VAR 的必要性,正是本赛季英超主裁判在几次针对阿森纳的关键判罚出现的失误,枪手战绩不佳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
欧冠半决赛被利物浦淘汰后,罗马俱乐部上下都强烈要求欧冠引进 VAR,原因就是在下回合比赛中,裁判有多次判罚引起争议,罗马将帅认为如果有 VAR,晋级的未必是利物浦。
支持使用 VAR 帮助执法的还有欧冠被利物浦淘汰的曼城将帅、第 90 分钟被 C 罗点杀的尤文图斯、在对阵哈德斯菲尔德的比赛进球被吹的曼联中场马塔等。
儘管很多人爱说「误判是足球的一部分」,但对「受害者」而言,误判绝对没什幺情怀,反让人恨之入骨,他们寄希望新技术能还自己公道。
但也不是所有利益既得者都看不到改变的必要性,或许是足坛史上误判最大受益者之一的马拉度纳就很实诚,他说:「我支持 VAR,但如果它吹掉了上帝之手,我会反抗的。」意思就是我知道 VAR 有用,但前提是别伤害到我的利益。
着名的「上帝之手」事件。
有趣的是,刚因 VAR 受益而获得点球机会的法国前锋格列兹曼,之前却公开嘲讽这项技术:「法国人可能不会喜欢这项技术,但西班牙人会喜欢。」规则受益者举双手赞成,利益受损一方态度就很暧昧了。
当然,足坛对 VAR 的争议焦点不只是利益问题,还有对变化的抗拒。现代足球儘管已有 100 多年发展,规则和战术都在不断变化,但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新技术的冲击。
对 VAR 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两点,一是主裁判与影像辅助裁判沟通或查看重播会耽误不少时间,这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,中超引进 VAR 后就出现过长达 9 分钟甚至 13 分钟的超长补时,引发热议。球员在进球后不能马上庆祝而是要等 VAR 确认的情况也屡见不鲜,进球的喜悦和庆祝的慾望都大打折扣。当理性取代了激情,很难说是不是一件好事。
「VAR 让足球失去体验感和魅力。」现时执教中超联赛球队广州恆大的卡纳瓦罗曾如此表示。
另一方面,主裁判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是国际足联不能接受的。一直以来,足球场上主裁判的权威都不容置疑,而 VAR 的出现,有可能导致主裁判过度依赖,权威性丧失的同时,也有可能令其信心受打击,不利于提高主裁判执法水準。
与足球一样,篮球界对重播打断比赛,降低流畅性和精彩程度也颇有微词。勇士队主教练史提夫‧科尔就是重播技术的坚定反对者,他认为频频使用影片重播导致比赛节奏拖沓,「就是个笑话」,必须限制这技术的使用,「这简直没完没了,2 万人百无聊赖地坐着,这(影片重播)看起来毫无意义。」
确保比赛公平与观赏性之间取得平衡方面,网球就做得不错。每盘比赛有 3 次鹰眼挑战机会的限制,既给了参赛选手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,又避免了技术滥用导致比赛拖沓。
当然,鹰眼在网球能取得成功,与这项运动本身的特性也有很大关係。网球比赛参赛球员只有 2 人或 4 人,赛场情况也比较简单,大大降低了执法难度。鹰眼系统介入时,从数据採集到结果演示,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 10 秒,对比赛的影响微乎其微。
相比之下,场上十几二十人的足球或篮球比赛,情况就複杂得多,形势变幻莫测,状况频发,无论对人还是机器都是一大挑战。况且这两项运动不仅规则複杂,且不少情况还要依赖人的主观判断,比如足球比赛的手球判决依据是「球员故意用手接触球」,是否故意只能靠人认定,机器纵有再先进的技术,也无能为力。
「现在,科技对足球来说还是太过新奇,每次使用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像畸形一样被解剖。」国际足总主席因凡蒂诺今年 4 月接受採访时坦言,「但是我们有义务为裁判提供需要的所有工具,以帮助他们尽可能正确判罚。」